第七期“生態賦能”系列公益講座——雙碳背景下投資趨勢和政策分析” 成功舉辦
發布時間:2021-11-26資料來源:點擊:0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政策,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協會與廣東環保集團于11月24日共同舉辦第七期“生態賦能”系列公益講座。廣咨國際黨委委員、總經理助理,決策咨詢事業部總經理江婷博士應邀做“雙碳背景下投資趨勢和政策分析”專題講座。本次講座圍繞雙碳戰略背景及政策分析、雙碳對產業影響及行業投資機遇、綠色環保行業減污降碳路徑、氣候投融資與碳交易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與分析。
雙碳目標下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廣東省2019年碳排放總量約5.56億噸,能源、工業、交通等領域的碳排放量占主導地位。廣東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高耗能、高碳排放特征明顯,“十四五”和未來“十五五”新上項目將為廣東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帶來較大挑戰。根據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的碳達峰十大行動,廣東省將緊密圍繞產業綠色發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綠色交易市場建設、生態碳匯能力提升等行動,把握各行業發展機遇,促進廣東省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
雙碳產業投資前景可觀
2030年碳達峰目標,將帶動廣東省相關投資數萬億元,重點投資領域為建筑、農業農村、能源、工業(環保)和交通運輸等。與此同時,企業在生產、供應銷售、管理各環節均存在減排需求與運營痛點,倒逼企業尋求轉型;以“大云機物智鏈”為代表的技術助力企業形成數字化解決方案,實現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生態環保行業,電池回收、循環經濟、碳匯儲備林、生態修復、無廢城市、塑料治理、土壤修復、環境監測、再制造業等市場前景可觀,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
環保產業迎來新發展機遇
雙碳戰略的提出與落實為環保產業市場帶來重大利好。“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產值的年均增速約為15%,預計“十四五”產業產值年增長率達18%,2023年達到12.3萬億元。預測環保產業將進一步整合行業企業,涌現一批節能環保科技創新企業;末端治理轉向前端控制和全生命周期綜合治理,減污降碳路徑將遵循減量化、循環化、系統化、信息化原則,圍繞源頭減量方案、循環經濟體系、能源供給側需求側協同低碳、數智化平臺建設等全周期協同發展。
綠色金融得到國家政策利好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積極發展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類型的綠色金融,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長期穩定融資支持。
廣東碳市場日益蓬勃
作為全國規模第一,全球第三的碳市場,廣東將鋼鐵、石化、電力、水泥、民航、造紙六大行業納入碳市場范圍,覆蓋廣東省約70%的碳排放量,控排企業2019年排放量與納入碳市場當年對比,整體實現4000萬噸以上的碳減排量,未來考慮將陶瓷、紡織、數據中心以及建筑和交通等行業納入碳交易。碳市場的日益蓬勃,將帶來自愿減排機制的碳交易產品的進一步升級完善,未來林業碳匯、屋頂分布式光伏將持續成為核證自愿減排和碳普惠制體系下的重要發展方向。
廣咨國際決策咨詢事業部
廣咨國際決策咨詢事業部緊貼政府需求,圍繞廣東省重大投資項目、區域發展規劃和政策實施,開展前瞻性研究,提出專業化的政策建議,是廣咨智庫的引領者和排頭兵。
事業部在政府投資管理、重大項目投資決策、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績效評價、風險評估治理、政策規劃研究等領域,為各級政府部門、政府投資項目提供“以咨詢引研究、以研究帶規劃、以規劃促咨詢”的一體化鏈式服務,為地方經濟布局、重大項目謀劃、投資管理等積極建言獻策。